“越山海,向太空”,第二届北纬30°科幻电影周在宁波象山圆满举办,科幻电影学术交流会、创造营·沙滩首映会、国际科幻大师班以及北纬30°科幻荣誉盛典等一系列活动在这里开展。
本届科幻电影创造营最重要的事,就是挖掘新鲜的力量和血液,历时114天八部创造营短片也在沙滩首映上一一亮相——科幻创作并非遥不可及,在山海之间,我们至少要做出跨越的姿势,飞翔的助跑,未来就在此刻。
114天,他们真的在这里实现了科幻梦!
作者:朱钰
编辑:张劳动
近些年,随着《流浪地球》系列、《宇宙探索编辑部》《独行月球》《从21世纪撤离》等多部优秀独创的科幻电影在市场获得上成功,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人们敢于说出他们的科幻梦想,拍摄科幻电影也不再是难以触及的事情,本届科幻电影创造营就为学员们提供了完备的制作条件,让科幻梦在这里启航。
展开剩余90%短纪录片《每一次星空都是崭新》记录下了创造营从开营到筹备拍摄的全过程,记录下了导师和学员们的感受和对创作科幻电影的想法,更记录下了那些创作的珍贵瞬间。
象山靠山沿海,是典型的海蚀地貌景观,海岸带分布着红岩石林等地质遗迹。这里似乎天然自带科幻场景,除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景观,中国影协科幻电影工委会与象山一起在2025年5月成功建立国内首个科幻电影创作和拍摄基地——北纬30°科幻工场,《独行月球》等电影中的科幻影视道具被集中于此。自然地貌加基础设施强强联合——“你来这就能拍,有场景让你的故事发生,这就是科幻电影创造营在做的事”,科幻电影创造营总策划马贺亮如此表示。
此次创造营收到了全国94位青年导演的报名,经过初选和中期路演,最终选出8位导演进入实拍和AI制作环节。其中,在为期六天的创造营中,前五天是集中学习“科幻电影通识课”,第六天即进行项目提报初选。今年的“科幻电影通识课”,升级了导师阵容,并优化课程设计与内容,邀请首席导师黄建新,总监制、创作导师王红卫,年度导师鲍德熹,科学导师苟利军,美术导师李淼,科幻导师吴岩与制作导师张小北为青年导演们进行授课,让青年导演建立完整的科幻电影认知体系,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
黄建新坦言:“科幻电影会把你带到一个崭新的心理或智慧的平台,开展一个全新的过程,使你对未来产生想象。”而鲍德熹则强调光影的重要性,不能降低对影像的要求,甚至在奇观性和美学上面要做更好,“有光就有画面,有光就有想象,不要放过每一个画面,用光来讲故事”。
作为国内首个以“AI IP”为核心模式的科幻电影创投训练营,科幻电影创造营积极鼓励青年电影创作者深度融合AIGC等前沿技术,拓展影像表达的创新路径。同时提供成熟的科幻文学ip,以“太空”为主题,让学员们在其中选择并进行改编和拍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总策划马贺亮表示:“今年创造营选择太空这个主题,就是想告诉大家,做科幻你始终要面对他最硬核的部分,而且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他们可能已经触及了我们原来未知的部分。”对于国内的科幻创作而言,这是一次大胆尝试的机会,也是一次很有必要的挑战。
八部太空短片,类型化的艺术表达
“没有想到AIGC已经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前期路演的时候有两个组直接用AI 生成了样片”,之前没太接触科幻片的郭宇导演在进入创造营后如此感受。除了对技术发展的赞叹,对于在如此短时间内进行太空题材的创作,赵斌导演表示,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双重考验。而马故渊导演则对于创作主题的自由度感到很兴奋。八位导演带着不同的感受和背景来到这里,挑战和创造并存,现实和梦幻交织。
在确定入选之后,导演们就收到了可供选择的二十多个科幻小说IP,如何选择可以改编并落地拍摄的IP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孙宵导演说在看到《火星上的祝融》最后的结局时,就决定选择这个故事了,“由火星古菌进化而来的高级生命在星球地表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他决定抛弃以往以人为主角的叙事中心,以菌类生命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的叙事进行实验影像创作。而郭宇导演则是从原著《无债之人》中截取了一个情节进行改编,她从可制作层面来考虑,“场景和人物都尽可能简单,还能够提供一些情节,让它脱离长片的背景和设定也能单独成立。”
刘晓黎导演和赵斌导演则都选择了何夕的《人生不相见》,“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刘晓黎创造性地将“参与商”对应视觉元素“水与火”,并以单人单场景的低成本框架下进行创作,有多年广告片拍摄经验的赵斌导演在这部条件如此有限的短片中展现了成熟的类型片视听和节奏呈现。
大家努力抓住短片的表达来扣开长片项目的大门,因而在科幻的外衣下,还揉杂了很多类型片的元素,马故渊导演将惊悚元素融入其中,陈若轩导演则尝试将丧尸片、古装片等类型都囊括进来,耿亮导演在用AIGC创作时,选择在影片中加入了荒诞喜剧元素,拉近了观众观看的距离,每位导演都在既定框架下展现出了商业与艺术融合的巨大潜力。
从选定IP开始改编到建组筹备,随后在三天内拍摄完成,历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被激发出了最大的潜能,也真的让科幻电影的制作不再是空中楼阁那样难以触及的事情。终于,在9月18日晚,八部创造营短片正式首映,在沙滩之上,夏夜海边,我们进入八个不同的科幻时空,感受瑰丽的太空叙事。他们一一上台进行创作阐述,同时介绍他们同IP的长片科幻项目,而创造营荣誉推荐人齐聚在白沙湾沙滩,聆听、提问、见证。
最后,在创造营荣誉颁发环节,《无债之人》荣获“年度科幻电影项目”,其导演郭宇获“年度科幻导演”。刘晓黎凭借《乐土计划》获“年度科幻IP改编剧本奖”。《生命的局部》获“年度科幻视觉呈现”。演员宋洋(《乐土计划》)与宋姿毅(《无债之人》),共同获颁“年度科幻表演荣誉”。短片《登月》(导演:耿亮)获得“年度AI创作”荣誉。总策划马贺亮说:“做太空片,我们对太空要有所表达,作为国内唯一的科幻节展平台,要号召大家建立我们自己的太空叙事。”创造始于梦,也终究会飞向梦想之地。
“从象山出发,飞向更远的未来”
整个科幻电影周都沉浸在对科幻的观看、讨论、和学习中,大师班、沙滩放映、科幻论坛、市场创投,产业链得到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良好的创作生态,孕育种子,助力生根发芽。三场大师班分别邀请国际著名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Alex Proyas),国际著名声音指导,奥斯卡获得者大卫·怀特(David White),巴西著名演员、柏林银熊获得者黛丽丝·韦恩伯格(Denise Weinberg),分别放映他们的代表作品,从导演、声音、表演三个方面展开对科幻电影制作的经验分享与交流。
亚历克斯强调梦的重要性,“作为电影创作者,应该是会做梦,且擅长记录梦境的人,并可以在梦境中不断汲取灵感。”而始终抓住那个灵感非常重要,可能需要抓很多年。科幻电影非常重要的是里面核心的概念,这需要创作者“保持原创的头脑,同时保持对原创的尊重和敬畏。”制作了《疯狂的麦克斯》《银河护卫队》等声音设计的大卫·怀特细致分享了他在做虚拟现实影片的经验,依旧是要从人物出发,理解角色的动机和情感,声音要和影像一同“建立新的世界,像游戏一样建造另外一个世界”,他在科幻电视剧《遥远星际》中,设计了飞船呼吸的声音,让观众能沉浸且快速识别故事环境。巴西著名演员黛丽丝·韦恩伯格也以《天空的另一面》展开分享了以演员身份如何诠释角色诠释电影的精神世界。
“越山海,向太空”,是今年科幻电影周的主题,也是这里大家提到最多的话,科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也不再是过去视野中的样子,著名电影监制王红卫说:“要想象从未见过的世界,经历从未有过的经历。”在一种崭新中重新理解人类,重新连接彼此。
或许每个人都有对科幻的理解,郭宇说:“仍旧需要思想性上的触动,其中普世性和独特性都很重要,我觉得普世的会让大家有共鸣,但独特的会让它更有价值。”孙宵认为科幻给了他深入探讨死亡等终极命题的机会。“我所理解的科幻,它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层面是有极大的潜力的,要提供一个向上走的精神,是对面对未知恐惧的一种探索,勇于跳入深渊的一种感受”。
科幻,确实朝向着未来,同时连接着现在的我们,在AI盛行的当下,我们有足够的条件和技术去进行太空叙事的建构,创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力,更需要一片能够孕育它土壤和生态,科幻电影创造营在慢慢给土壤施肥,在慢慢等待生命的萌芽与茁壮。著名导演黄建新即表示:“它让中国科幻的未来不再是遥远的期待,而是当下就能触摸到的、一步步扎实向前的脚印,让中国科幻电影从象山出发,飞向更远的未来。”
年度科幻电影项目
&年度科幻导演
《无债之人》
导演:郭宇
(改编自陈楸帆同名小说《无债之人》)
年度科幻IP改编剧本奖
《乐土计划》
导演:刘晓黎
(改编自何夕小说《人生不相见》)
年度科幻视觉呈现
《生命的局部》
导演:孙宵
(改编自王侃瑜小说《火星上的祝融》)
年度科幻表演荣誉
宋洋《乐土计划》
导演:刘晓黎
(改编自何夕小说《人生不相见》)
宋姿毅《无债之人》
导演:郭宇
(改编自陈楸帆同名小说《无债之人》)
▲ “年度科幻表演荣誉”
发布于:北京市建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